黄秋葵枯萎病防治
病害症状: 黄秋葵苗期、成株均可发病 , 但以黄秋葵现蕾、开花期更明显。病株矮化、叶片小、皱缩 , 叶尖、叶缘变黄 ,病变区叶脉变成褐色或产生很多褐色坏死斑点。严重的病叶变褐干枯、易脱落。纵剖茎秆维管束变成褐色或深褐色。
发病规律: 病菌随病残体落在土壤中越冬。种子也带菌。讴制的堆肥未充分 腐熟时 , 亦能带菌。病菌厚垣孢子在土中能生存多年。种植黄秋葵后, 土壤中的分生孢子、厚垣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 , 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根部 , 侵入后 , 在维管束中繁殖并随液流扩散 ,引起全株发病。病菌生长温限 10~33 ℃,27~30 ℃最适。该病与土温关系密切 , 地温 20 ℃左右开始发病,25~30 ℃进入发病高峰 ; 地温 33~35 ℃时 , 该病趋于停滞。降雨、灌水影响土温和湿度变化较大时 , 常造成病势扩展。
病害分类: 真菌
防治办法:
(1) 从无病株上采种。黄秋葵种子要用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浸种 1小时 , 也可用种子重量 0.3% 的 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50% 福美双粉剂拌种。
(2) 采用无病土育苗 , 栽植黄秋葵的地块要远离锦葵科植物 ,最好与粮食作物进行 3 年以上轮作。
(3) 施用腐熟有机肥 ,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, 避免偏施、过施氮肥 , 合理灌溉 ,雨后及时排水 , 防止湿气滞留。
(4) 发现病株及时浇灌 10% 治萎灵水剂 300倍液或 50% 多菌灵磺酸盐 ( 溶菌灵 ) 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、 10% 多抗霉素 ( 宝丽安 ) 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