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秋葵立枯病
黄秋葵播种后,发芽不良或子叶展开时腰折症状。小苗的茎部水浸状,后成为倒伏軟腐状的。
1、症状识别:该病多在黄秋葵苗床床温较高或黄秋葵育苗后期发生,主要为害黄秋葵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,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,逐渐向里凹陷,边缘较明显,扩展后绕茎一周,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,但不折倒。根部染病多近地表根茎处,皮层变褐色或腐烂。在苗床内,开始时仅个别菜苗白天萎蔫,夜间恢复,经数日反复后,病株萎蔫枯死,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。但病情扩展后,病株不猝倒,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,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,且病程进展慢,别于猝倒病。
2、传播途径:该病由立枯丝核菌浸染所致。据报道黄瓜苗期炭疽病菌浸染后也可引致立枯病。
3、发病条件:主要是黄秋葵苗床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。
4、防治方法:发病初期喷洒15%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,每平方米2~3公斤;
也可喷洒38%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,或41%聚砹·嘧霉胺600倍液,或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,或72.2%普力克水剂800倍液,隔7~10天喷1次;
或将大将军+门神按600倍液稀释,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。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,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,进行灌根,每7天用药1次,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;
用绿亨1号2000倍液在黄秋葵出苗前灌溉土壤深人2-3厘米土层对黄秋葵立枯病防效达94.2%,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、高效、广谱内吸性农药,主要对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特效。
更多信息请登录黄秋葵信息网。